【人物採訪】姜洋生活的家:有面對驟變的坦然,也有追夢的實力

2023-01-09
台東在地食材的小洋房午茶
台東在地食材的小洋房午茶

▍與浪漫相比,理性多了一點


採訪前,預先想了各種澎湃的可能;比方說,悲情離開台北城,來到陌生都蘭村,一路開車向東,邊搖滾大喊:「沒在怕的!」

而這僅是以為而已。

初識姜洋,臉容清麗,氣質微冷;當時,在廣播電臺主持嗓音低沉,咬字清晰且節奏柔慢,在深夜時段更顯迷人。

再與姜洋說話,已是她在都蘭好幾個年頭。這次採訪,為了貼近姜洋靈氣,特別先體驗她的頌缽課程,當銅缽依託身體之上,敲擊之下發出聲響,清顫深透骨子裡的一種暢快,完全紓解早些在都蘭街上的暑氣,來回奔尋有冷氣店家的窘境。

尤其,聽她解釋,有些音貝身體彈回來的很悶,她是理性而科學的。頌缽講究聲波物理,有一套與周圍分子結構的震波理論;才想起,在自然環境裡,天生皮囊就該還給陽光空氣水。 


▍從都蘭重新開始

姜洋是本名,特別到令人難忘,求學時,點名提問一定有她,或許,反而突破過去身處台北升學填鴨的教育圍欄,姜洋對自己很有想法;國中時期參加校外樂團,自學小喇叭,卻在考高中音樂班前夕,壓力過大,身體不適開刀,錯失吹管樂需要厚實的肺活量,改讀專科工業工程系;插班大學時,仍想一圓音樂系主修小號,卻沒有學校招考主修小號名額,姜洋哈哈大笑說:「小號學生都很認真,沒有人被退學。」,倒是進入輔大中文系,讓她讀來如魚得水,回看這段過程,姜洋說:「中文學到態度,音樂學到技術。」,往後生活時光,都成為她提取的養分。

滋長慢慢浸潤在身體裡,風雨來時,能夠選擇航行自己的宇宙軌道。

婚後姜洋很快懷孕,卻也感受到婚姻關係像曲線高低起伏的變化,不論是雙方對未來理念或個性,這條線始終往下探去,達成共識結束這段婚姻,姜洋提早來到原先規劃退休後才移居的都蘭;帶著剛出生三個月的嬰孩小魚兒,一切重新開始。


▍這裡的生活趣味在意料之外


台東很美,仍需要有經濟收入,姜洋帶著小魚兒一起,在廣播電台主持節目,有些時候,反而聽眾更可以體會生活趣味,曾經有過一段是這樣:「小魚兒都有印象,後來他比較大了,一、兩歲的時候就會在錄音室裡面玩車,其實錄音室的門一關起來,外面是啥都聽不到,他哭死我也聽不到,所以,我就拜託台長讓他進來,他會沒有聲音,他就帶著小車車在旁邊嚕嚕嚕,隔天,(工作人員)就說那車子聲音其實有錄進去喔,哈哈哈!也是會被講,其實,小魚兒也很努力啦,很配合我,有一次不小心錄到他說:『媽媽,我要大便!』就(直接)播出去了,我就說:『嗯,好,先等一下。』還好那時還有另一個主持人小馬,他會cover我,他知道我的狀況,很幸運遇到他,我就趕快帶(小魚兒)出去上廁所。


趣味永遠意料之外,姜洋形容都蘭住家是一座廢墟,不只說明剛買下房子的屋況,還包括當地人對「偏僻」地理位置的認知;有次,村民問姜洋:「妳為什麼要住這麼遠的地方?那裡很~遠。」,一開始,姜洋還不太能理解,因為一眼看過去就是村民家,直到都蘭住久了,瞭解都蘭的大馬路是一條台11縣,兩邊各是山與海,靠山有商家是精華區,靠海就成了偏鄉,即使遙遠之路僅隔一條縣道。

都蘭小洋房
都蘭小洋房

都蘭的世界觀很獨特也很真實,甚至非常流行使用「Mi」幣,由公部門國發會成立的「都蘭國」發行,取自阿美族Amis的發音,交換彼此需要的物品或勞力,與其說社區通行貨幣在當地大受歡迎,不如說慢慢找回生命中最簡單的生活方式。

和其他鄉村部落一樣,都蘭也面臨年輕人口外移與老化危機,姜洋剛來到都蘭時,曾有過這樣的窘境:「我兒子說要吃麵包夾果醬,(果醬)拿出來就打不開,我就說要不然明天在吃,好不好?因為那時候這邊沒有住人呀,那些阿伯(年紀很大)比我更打不開,所以,就是要等個年輕人經過,這邊又沒什麼年輕人;像我記得有一次有個朋友來找我,因為他是男的,我馬上說幫我釘那幅畫,因為電鑽、壁虎、釘子都準備好了,就等待有緣人經過我家門口,我有工具,但是,力氣不夠大,沒有辦法很準的釘進去,所以,我就是等人來,把梯子擺好,請他(路過的人)上去,在這裡生活要慢,而那個慢是急不得。


台東慢活,腳步要比蝸牛還慢,等待一朵雲飄過的心情;還有一種慢是不能急,當地生活無法帶來資本社會相當利潤時,現代經濟網絡並不會成形,沒有隨時便利的修繕或齊全商品,反而更能依靠自己的才能生活著。


在都蘭,姜洋完全不敢說自己是音樂人,即使待過的台北樂團,曾數度在國家音樂廳表演;卻在幾次與都蘭糖廠錄音室王繼三老師玩耍音樂後,發現自己不會音樂,原來生活不要過得太用力,講述這段領悟過程的姜洋,眼裡有光,用都蘭人眼神對我們說:「我的訓練要有譜、古典的,我跟他們玩不起來,打擊很大,因為他們隨便一個即興都很厲害,如果沒有譜我就不會,那讓我反思很多,之前是很拘謹、嚴肅在專業上,因為古典音樂一點都不能容錯,零點零幾秒都不行,那是一個精準的東西;這裡哪有什麼精準,都喝醉了也還在唱,我就想說這樣也行喔,就是打擊很大,我什麼時候才能加入呀,覺得喪失音樂這個本能,(原來)音樂是要很自然的,所以我在都蘭比較放鬆,不像以前要求自己很多,其實跟個性有關,學音樂是自我要求很高的,一天不練就差很多,這邊的人都沒在練阿,都很隨興,開心過日子。


每個人對音樂藝術都有不同詮釋,或許這讓慣於理性的姜洋,沉浸聲音自在感更加深刻。


音樂人王繼三老師曾在線上講座說出經營錄音室的精神,「時間就是金錢」,以鐘點計費,老王老師來到都蘭開了一間錄音室,以為錢會如雪花般落袋,雖然來得一直是鄉親的蔬果農產;姜洋是攝影記者出身,也以為東部會有不少的專案需求。

過生活其實講究細節,需要經過層層思考每次的觀察動念之間,才能做出行動決定,這是人生必要的技術;人生絕對態度是「順水漂流」,森本千繪《想法誕生前最重要的事》 認為「人生的重大變動,我稱之為無法抗拒的巨浪。」,這是作者從親身溺水經驗領悟人生,靠著曾被告知:「在湍急激流之處,必有水流匯聚處,人體能夠自然浮起。」,困亂流時不慌亂掙扎,順水漂流而自救。


細節是生活必要的技術,遇到亂流,就讓自己放空,洋流會來。 

洋房內一隅--缽音藝術治療
洋房內一隅--缽音藝術治療

▍都蘭的N種生活

「都蘭小洋房」是姜洋從台北來到台東蘭唯一的財產,為了生計,先是將荒廢房子改造成民宿,來客數量穩定,雖然,她仍不熟稔和陌生人說話熱絡,即使如此,「小洋房」吹起這塊偏角地暖流。

期間也經營書店,常常將買來的新書在客人唸讀後,轉以二手折價出售,在入不敷出情況下,仍持續澆沃人在生活中的思考方式;直到孩子小魚兒上幼兒園,多來的時間留給自己,捏陶使她平靜,造型以杯、盤、茶盞等實用功能,顏色保留土質原來的肌理,不刻意修飾鑿斧完美的線條或過度樸拙,握在手裡掬口清茶,感受洋流帶來剛好的溫度,除了在台東美術館開陶藝個展,也自創「洋流」品牌;不輕易的過去早已在都蘭土裡化成滋養等待著,慢慢握形,慢慢走來一間「都蘭洋藝所」,成為工作室主理人,成為請來台東,帶你玩泥巴,飆長一座星星海。


依色彩排列的洋房書櫃
依色彩排列的洋房書櫃
姜洋陶藝作品
姜洋陶藝作品
姜洋陶藝作品
姜洋陶藝作品

姜洋會和地方媽媽一起藍染,或製做蜂蠟布、花環,邊做邊聊,與自然環境共同生活其實就是工作,工作帶來生計,也帶來孩子小魚兒的童年,「星空導覽」也是當地的工作之一,姜洋提到最初衷的時候:「星空很有趣,因為沒有汙染,肉眼就看出去了,可是要維持和環境有很大的關係,比如說,廢氣很多的地方是絕對看不到星星,有星空,光害就會降低,綠蠵龜就會上岸,就不會走到停車場被撞死,全部都是環環相扣的。」想把星空想留給孩子,姜洋說:「我們喜歡這裡才移居過來,可是如果就這樣放任,遊客很多,垃圾亂丟,等他長大了,就會覺得這裡很醜。而星空這件事,漸漸有被看到,我們做了五年,已經可以讓更多店家支持,部落的人也慢慢支持,漸漸大家就有這個概念,再去跟鄉公所說要減少光害的燈座就會更容易。」

「減少光害」並不是對照明功能的否定,養成隨手關燈習慣,室外選擇使用加上遮罩的燈具,讓光集中照射需要照明的地方,才不會向外、向上發散投射不必要的強光,除了淡弱星空的明亮,也造成電力資源浪費,誘引動物、昆蟲失去方向感,導致生態危機。


起初,幾個地方媽媽為了環境教育,特別邀請台北天文館老師來到都蘭講授星象,聽課學習多年後,姜洋考上星空導覽員,也開始帶大家看星星,這段過程,姜洋形容:「我們一開始並不想作導覽員,我們想要做的是環境跟教育,導覽員是誤打誤撞,(天文星象)學了很多年,老師說那你們去考,不小心就考上了,考上之後,大家就一直要求可不可以幫我們導覽。」有人負責兒童星象或部落星象,姜洋是科技星象:「我是負責科技的,比如說黑洞是什麼,(或是)有一顆星星(名字叫)『參宿四』忽然變暗,大家就說它是不是要消失了,因為肉眼可見的星星會消失這件事,(看到這個天文星象發生),對我們只有一百年生命的人類來說是很珍貴的,那時候大家都很期待它是不是要爆炸毀滅了,結果後來證明只是塵埃飛過去而已。

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座專屬的星座故事,在都蘭部落有兄弟星座傳說,有屬於海洋民族或獵人星象,用自己的眼睛想像星星在天空生活的故事,如果來到「小洋房創藝所」,晨起藍染,午後海岸划槳,深晚觀星,翌日捏土嵌進昨晚星星的陶盤,再稍晚佇坐海邊聽希巨老師說部落星空的故事。

故事是姜洋的;她的生活,遇到岔路,不停滯路口抉擇,種種之外還有個然後,生活永遠無法預期,能記得的,是喜歡看到任何微小推移,能發現那個時光慢慢的自己。


姜洋正在教學陶藝課程
姜洋正在教學陶藝課程
陶藝教學課
陶藝教學課
學員專注的陶藝教學課
學員專注的陶藝教學課
攝影課程,講解光線對攝影的影響
攝影課程,講解光線對攝影的影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