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生活小日記】有聽才有懂,原來書要這樣讀:臺東一凡廳音樂導聆

🎙️
出門吧!來一凡廳讀書。
感謝本次說書人齊萱、鋼琴家周美君,以及吟唱詩人羅惠真的精彩演出。
說真的,我本來不是個特別愛讀書的人。
但這次的讀書會,實在好聽到讓我忍不住想做個簡報、來分享給你們!
一開始我也有點疑惑:
讀書會能有多好玩?還是讀唐詩耶!我是不是太認真了點……
嗯,結果是—我想太多了!
因為說書人齊萱老師,一開場就用超生動的方式講詩人的故事。
雖然這場導讀是《唐詩光明頂》這本書,但搭配她豐富的肢體語言、活潑的講解方式,聽起來真的超有趣!
像是,等一下會提到的孟浩然。
每介紹一位詩人如何在某個情境下寫下詩句,再由歌唱家羅惠真老師用臺語吟唱出來。
惠真老師說,臺語其實保留了唐詩的音韻系統,而唐詩,最講究的就是聲調與節奏:平聲是長音,仄聲是短音。
所以,唱起來會非常貼近那個時代的「原聲」!
而且她可是得過金曲傳藝獎的實力派!
第31屆最佳製作人、第35屆最佳演唱人。
難怪,聽她唱詩的時候,彷彿李白和孟浩然真的站在你面前!
當然,鋼琴家美君老師也不遑多讓。
她會根據詩的平仄起伏,現場選擇最適合的樂曲。
像是搭配〈春曉〉這首詩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前奏曲、
或是德布西、史克里亞賓的後浪漫派作品。
沒想到唐詩竟然跟古典音樂這麼合拍!
最後,齊萱老師要我們記得—
那晚我們一起說了西元736年的盛唐故事,那一年,有孟浩然、王之渙、王維、李白和杜甫。
現在,就讓我簡單分享那天節目中的一小段—
孟浩然的〈春曉〉。
🎵
孟浩然原本過著多金少爺的快活日子,住別墅、寫詩、遊山玩水,朋友一大堆。
直到某天
一個接著一個的朋友都上京趕考去了。
最後一位好友張子容也來向他道別。
齊萱老師說得超有戲劇感:
「就像我齊萱本來沒打算考功名,結果聽說隔壁的惠真、附近的美君都上榜當官了!」
當你以為還有一位好友陪在身邊,
結果那人忽然把你握住他的手推開,說:「浩然兄,我要走啦,上京考試去!」
於是,孟浩然也踏上了長安的求仕之路。但……他始終沒有上榜。
幾年後,花光了盤纏,回到故鄉襄陽,看著熟悉的鹿門山與漢江,他重新做回自己。
在一個春天的早晨,寫下了這首詩—沒有太多雕琢,卻顯得格外真摯、可愛。
現在,就讓我們一起聽聽這首朗朗上口的唐詩:
〈春曉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