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生活小日記】 去故宮玩,順便對自己喊話
博物館日那天去故宮,人山人海,參觀遊客不但沒有走馬看花或到處瀏覽,展櫃前的排隊人潮還以龜速方式,極慢、極慢的寸寸移動,每個人臉都快貼著玻璃,摩擦前進;我們新奇的表情像極「劉姥姥逛大觀園」。
不時看見專責擦玻璃的清潔人員忙碌奔波,這次展覽也還真的有「紅樓夢」主題;還沒踏進展場,熱氣就迎面撲來,人爆滿多,幾乎以為今天所有人都來了博物館。
先參觀色彩華麗的清朝琺瑯瓷,康雍乾這三位皇帝,面對汝瓷已為天空摘下一片乾淨潤澤的天青色,直接就讓西方的琺瑯顏料畫入瓷器,當時琺瑯礦彩只能塗在玻璃材質,瓷器能夠上琺瑯色,是經過無數次燒製失敗的試驗,康熙才終於燒出擁有聞名世界的工藝。
這還必須帶有突破和想贏的個性,之後的雍正和乾隆也都繼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,不願一刻活著日復庸碌。
但反過來想,如果是日復一日的專注,情況就完全不同了,比如「掐絲琺瑯」,藝師在瓷器上以銅絲細膩的勾勒壓黏圖案,除了專注,還要一再重複,世輩光陰就留在這裡,喚名藝術。
讓我駐足許久,直到工作人員喊打烊了,匆忙跟隨人潮離開,才發現,竟然忘了拍下眼前的藏品,一路繫念到此時,故宮有塊「從星硯」。
「從星硯」就是硯台,製作硯台前,要先有塊好石頭,好石頭能讓磨出來的墨色維持黑亮,墨水又不容易乾枯,就要到老坑去挖、去找,最有名的端硯,就是用「端石」製作而成;有些硯台還有硯眼(像眼睛的圖案),硯台外觀還刻有各種神獸花鳥,其實,這是利用原石本來的花紋,人工再順勢巧造裝飾,不過,這都不會影響墨的品質,純粹好看而已。
故宮收藏藝術品,這個藝術品一定有其歷史定位的意義,或是驚人技藝,「從星硯」雖然已經是一塊極具價值的粽黑端石,外型樸實方正,除了底部有製作如星辰金黃色的支柱外,最有價值的,也是故宮特別標註,相傳這是蘇軾使用的硯台呀!為何說是「傳」呢?因為硯台側邊刻有蘇軾的落款及短詩,這舉動就是在自己的物品上寫名字,應是考據有多成把握是蘇軾沒錯,但也難憑著說是完全正確,就說是「傳」。
蘇軾曾說自己是「我生無田,食破硯。」,常要東奔西走,搬換工作地點,硯台就是他的小筆電,路途中可以隨時拿起筆墨寫作文。
當親眼見到蘇軾使用的硯台,還在旁側刻寫:「月之從星,時則風雨。汪洋翰墨,將此是似。黑雲浮空,漫不見天。風起雲移,星月凜然。」磨出來的墨就像夜晚的天空,颳風下雨、烏雲滿天的時候,不見星月,但過了這些時候,雨不落,雲也散去,就能看見身後星月璀璨。
磨墨的時候,「字」混濁在滾滾暗浪,直到下筆,直到下筆,扛背這麼甸重的石硯,才能生出最輕盈字句。
小時候,大人問我,讀文學能賺錢嗎?我現在能回答了,當然能,但要能和康熙一樣,即使皇貴,還是努力,和蘇軾一樣,用過人天賦觀察與熱愛身邊的人情風土,和藝師一樣,用時間打磨技藝;哈!這些我都沒有耶,但至少,我能寫字為我所喜歡的。